傳統工藝作品
孫立國、張文《望岳》
「玉必有工;工必有意;意必吉祥」。中國是「玉石之國」,玉石不但是一種珍寶,更是一種文化,從遠古時的「巫玉」發展到「官玉」乃至到今天的「民玉」,無不蘊藏著深刻的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人生理想,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。玉石經加工雕琢成為精美的工藝品,稱為玉雕。從中國玉雕圖案中,可以深刻體會到玉石傳承的文化內涵。人們通過以動物、植物,山水、人物、神話、傳說以及組合圖案,通過諧音,嫁接,比喻,象徵等藝術手法來表情達意。這些吉祥圖案表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願望、追求、寄託和嚮往。
位序主從 :以大小與色澤決定,山峰巒岳襯著白玉塔樓更加仙氣飄渺,讓人一眼就能辨明主題。
陰陽調和: 深灰色的山岩為陰,下方水藍色的霧氣與白玉塔樓為陽,互相交織成一副唯美而和諧的景色。更不妨有黃色的植栽與白玉塔樓上方那一抹濃重的黃色,似是日出。玉的色澤更是襯托了這件作品的靈活性,彷彿使遠本單調的顏色活了起來,使水霧在現實中呼吸與綻放、山巒更加巍峨,塔樓愈加精妙。而塔樓前的那一株似梅又似松的植栽更是畫龍點睛,給人意猶未盡之感!
氣韻生動: 日出與幽藍霧氣交融,山體氣勢磅礡,白玉塔樓靜立其中,自有不可言說之妙。
布局成勢: 白玉塔樓為主,水霧環繞山峰,山峰上更有殘雪,日出之時,給人波瀾壯闊的視覺享受。
傳統繪畫作品
陳澄波-淡水(一)
位序主從 : 以紅屋瓦的小鎮為主,旁邊的港灣為輔,小沙洲浮在港灣中(淡水河的下游河道平淺,加上漲潮時候的河水回流,以及中法戰爭期間的沉船塞港,河口的堆積作用旺盛。 長期的泥沙淤積,雖然造就了畫中的美麗沙洲,卻也影響了淡水的港口機能,使得它的航運日益衰退) ,將人的視角帶向更遠處的山丘,整體畫作渾然一體,能夠感受當時淡水的古樸之風。
陰陽調和:小鎮以紅色調與淡水河的藍色互相交融,顯示人與自然生態的交織。
氣韻生動:然而除了與淡水河的互相映襯,紅瓦與下方灰白的的牆也悄悄說明陰陽的調和,造就了這幅畫靈魂與生氣的活躍,給人氣韻生動之感,大片的白色在陽光和暖的日子裡顯得格外好看。我去查了資料:在多雨的淡水,建物外牆上的石灰塗層能防止滲水。
布局成勢: 從淡水公會堂的位置俯瞰下街,古樸的建築群裡,電線杆沿著筆直的道路排成兩列縱隊,現代化改造過的街區展現出齊整的秩序。然而,高低錯落的白色屋牆一個接一個探出頭來,跳動著有趣的節奏感。陽光在小鎮裡映出大片的溫暖橙紅,與寶石般碧藍的河水相稱。畫裡的淡水像是個迷人的夢境,既優雅也稚趣。
傳統建築作品
龍潭路附近的五營
道教與民間信仰中,帶兵鎮守廟境或村莊範圍的重要護法神之廟叫「五營」(將爺公廟、將爺廟)
五營,是道教跟民間信仰中,村莊聚落的守護神。裡面供奉的都是武將,帶著幾萬士兵,在聚落的外圍站崗。
五營通常有五個,大約在聚落的東邊、西邊、南邊、北邊,以及中間,就像一道無形的城牆,把聚落跟百姓圍在裡面,守護著。
五營在臺灣很普遍,守在裡面的武將也有很多種說法,較常見的有:
中營-黃-神獸麒麟-李哪吒-約三萬兵馬
東營-青-神獸青龍-張基清將軍 或其他名將-約九萬兵馬
西營-白-神獸白虎-蕭其明將軍 或其他名將-約八萬兵馬
南營-紅-神獸朱雀-劉武秀將軍 或其他名將-約六萬兵馬
北營-黑-神獸玄武-連忠宮將軍 或其他名將-約五萬兵馬
不過有些聚落比較小,所以偶爾也會出現只有兩個營,甚至一個營的情況,或是依照聚落形狀不同而安放在不同的方位,不一定是明確的東西南北邊。
有五營的地方,就是神明巡邏、照顧的地方,也是聚落中心廟宇的神明管轄的範圍。神明出巡時,也會來轄區的五營看看,信徒也需要祭拜五營、焚香燒金紙,就是勞軍啦。
另外,五營有分為「外五營」與「內五營」。所謂的外五營就是在聚落外圍的五營,而「內五營」則是在土地取得不易的都會區、人口密集區,在無法建小廟的情況下,請神將兵馬巡邏完就回到中心廟裡,而不是駐紮在外。內五營通常會用「五營旗」或「五營頭」來表現,就是廟宇的供桌側邊祭拜的五支三角布旗,或是五位將軍的小偶頭。
依據地方情況不同,有內五營、外五營,或是根本沒有五營。但不管是哪一個,五營用現代文化的角度來看,已經是這些聚落的特色了。尤其是外五營的小廟,各種造型風格多樣。
位序主從 :感覺從整體配置上來看,像是樹林環抱著武營,像是把它當成主位一樣,周圍也會種一些小小的植栽,從高矮上依然把武營廟環抱其中。
陰陽調和:鮮豔的色彩映襯周圍翠綠的樹林與植栽,彷彿在某個界定點達到陰陽調和的景象,抬頭又映襯藍天,在不斷變化的環境哩,永遠鮮豔的五營巍然矗立其中。
氣韻生動:鮮豔的配色在小小的五營廟上表露無遺,與周圍環境的顏色作對比,給人氣韻生動之感。
布局成勢:整體配置的感覺上面敘述過了,這裡講一下五營內部,通常是入門前會有一副對聯,內部有一張桌子(附帶椅子),正入口處即可以看見內部神明的畫像,因為需要祭拜,所以入口會放焚香盧,旁邊多少會有小欄杆或是小植栽,算是一種界定範圍的意思。
傳統建築作品
臺南孔子廟
臺南孔子廟是臺灣第一座孔廟,位於臺南市中西區(原為承天府寧南坊),建於明鄭永曆十九年(西元1665年),為臺灣最早的文廟。清領初期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,因此稱「全臺首學」。
臺南孔廟是格局為標準的左學右廟,前殿後閣的三合院,有三進兩廂,也是全臺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。右廟的第一進為大成門,清朝時左右設有名宦祠與鄉賢祠,第二進是大成殿,供奉孔子牌位。第三進是崇聖祠。左學為明倫堂和文昌閣,堂前原有兩廊,分列六藝齋、後建教官廨舍及齋廚,東邊建朱子祠,朱子祠在日治時期毀壞。
大成坊有東、西兩座,外貌幾乎一致,下方是雙十字型承重牆,牆頂用燕尾收頭,再以木構造支撐懸山式燕尾屋頂。
大成殿位於大成門之內,為孔廟建築群中層級最高的建築。建立於臺基之上,由十二根柱子與三面承重牆支撐,而除了點金柱與南面中央兩根外,其餘的柱子都是附壁柱。屋頂為重簷歇山頂,正脊中央有九層寶塔,兩側有及雙龍及藏經筒。殿前有祭孔時跳佾舞的露臺,臺前為御路(螭陛),臺基角落有排水用之「螭首」。殿內中央供奉孔子之神龕,兩側供奉四配(顏子、子思、曾子及孟子)及十二哲。
位序主從 : 主體建築部份依循左學右廟之規制,廟前東西分設有禮門與義路,大成門為入口,兩側為節孝、孝子祠與名宦、鄉賢祠。重簷歇山之大成殿為主體(最高),兩側前為東、西廡,後為禮器及樂器庫。後殿為崇聖祠,其旁分別是典籍庫與以成書院。
陰陽調和:孔廟基地範圍內種了許多老樹,與紅色為主色調的孔廟建築群形成絕妙對比的陰陽調和。
氣韻生動: 孔廟建築莊嚴宏偉,氣氛肅穆,格局完整,廟旁蒼鬱的古樹,越發引人思古之幽情。在建築藝術上, 優美的尺度,樸實的地方性風格, 配合庭院老榕, 整個空間氛圍 呈顯強烈人文氣息 , 在台灣孔廟建築中獨樹一格,放到現存傳統建築中衡量,也鮮有能出其右者。
布局成勢:
台南孔廟包含了4 條南北軸線,依循傳統文廟「左學右廟」的原則建設,廟堂部分,因貴為府學之文廟,採用四合院的建置。但是歷經歲月侵蝕,台南孔廟的部分建築,或毀於戰火,或頹於天災,今已無跡可尋。 目前 所見 的台南孔廟 規模,為日治時(1917)重修後的風貌, 佔地約九千多平方公尺,建築物十五座, 僅餘不甚完整之三軸線,勉強維持了清代左學右廟的規制。 現今台南市孔子廟之空間格局,在東側立有泮宮坊,南有泮池,廟界以東西大成坊為入口,東入口前牆面嵌有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奉旨設立的「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」碑,庭中古木參天。大成殿位於台基之上,階梯中央一斜坡稱為「御路」,刻以棋琴書畫與龍頭,古時平常人不准行走,只有新科狀元與皇帝祭孔時才得行之;進孔廟是亦要走側門的,因為孔廟除了釋奠典禮的日子,大門平常是不開的。
文化符碼:
珠宮
正脊中央的九重寶塔,塔名「珠宮」,一般廟宇都有此物
最右邊筒狀物稱為〝通天筒〞
筒狀物稱為通天筒,原置於儒星門之上,現置於大成殿正脊,象徵孔子德配天地。另有一說,為秦皇焚書坑儒,士子為保存經書,將書籍藏於筒內,為紀念護書有功,故又稱藏經筒。